仪仗之风,军人之光——军训人物专访之中国人民解放军75206部队副大队长,朱佳春
【汇通社讯】朱队长此人就是一本书,而他的经历则是一连串的精彩故事,讲述着一个军人对于梦想和信念的坚守,讲述着一个军人对于部队和祖国的热爱。
结缘仪仗,走出军人荣光
“成为一个兵是各种机缘巧合”,本已错过县级入伍征集,严父为了儿子第一次求人得来了一个体检补招的机会;本打算进一支普通部队,却阴差阳错地通过了身体各方面要求非常高的挑选过程,成为一名驻京的仪仗队队员;离家时还只是不清楚军队是个什么地方、军人意味着什么的懵懂少年,却逐渐成长为代表军队荣誉的仪仗队列专家。从1992年入伍成为一名仪仗队队员,1997年亲身参与并见证香港回归的历史性时刻,到2004、2007年两次阅兵的总教练,再到2009年指导国庆阅兵训练,最近的一次指导香港回归15周年的阅兵仪式——他曾是驻港部队仪仗队队长,在驻港部队工作了近14年;曾作为步兵指挥执刀手参加香港回归与英军的防务交接(国家间的政权交接)。09年曾经退役的选择,却因国庆60周年阅兵而重被请回部队,“回到部队人生才像是回到了正轨”——对于朱队来说,结缘仪仗,似冥冥之中的注定。
仪仗前行,闪耀军人的荣光。在国家元首会见外宾的红地毯,在各种外交仪式上,身穿挺立军装、迈着整齐步伐的仪仗队代表人民解放军的光荣,更代表中国的国家形象。在部队华丽行进的背后,是长年艰苦的训练和血泪的付出。酷暑烈日、寒冬风雪,训练中一动不动的仪仗队正好似天地间被凝固后挺直的雕塑,时光亦被雕刻;巍峨乎国之山川,伟岸乎仪仗之风。“尽管现在由于职务之故工作内容已远远超越了仪仗工作,但仪仗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坚守梦想,奏响生命之歌
人生大多时候都并没有按照我们所预设的方向在前进,对朱队来说亦然。能有今日的成就,并不是因为他一路都走得平坦顺利,而是因为有着更深一层的对梦想和信念的坚守。进入仪仗队让他第一次找到了梦想的方向。他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会成为一名仪仗队员;没有想到过会在1995年被调到驻港部队,更没有想到历史能让他有机会在短短人生中经历到香港回归的历史性瞬间。然而尽管人生充斥着各种偶然与不确定,朱队却认为哪怕经历的不是这样一些人生过程,一定会有同样精彩的故事发生——因为无法把握的外界因素中,生活和工作的态度总可以自己控制和把握。“只要有对梦想和信念的坚守,生命总可以在不同的方向中变得越发的饱满和充实。”这是朱队长自己的人生格言,也是他对我们所有参训学生的殷殷期望。
梦想不是空中楼阁,对信念的坚守也绝不是一句空话。这个过程中吃过的苦、受过的痛,绝非艰苦二字足以概括。“搞队列的工作其实很单调、很辛苦而且纪律约束非常高,没有士兵喜欢做。”但是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朱队长坚信就应该将它做到最好——这是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梦想发掘的过程他概括为“人生四部曲”:“强制——认知——习惯——乐趣”。他表示用心做一件事一定可以在其中感到乐趣,“这正像你们的学习,一定是用心去投入其中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很多媒体将朱队长称为仪仗队组织训练方面的专家,朱队长并没有给出直接的评价,而只是给了我这样一个数据,“23*365”,意味着他从事和仪仗相关的工作已经二十年有余,而“二十多年都坚持从事并且不断琢磨同一件事情能不是专家吗?”这话不仅表达了他对“专家”二字的理解,更体现出朱队长对自己的专长具备充分的信心。因此他提到:北大的学生应该有对梦想和信念的坚守,并用心去做、去坚持,那必定能够成为相应领域的专家,获得人生的成功。
指导军训,展望同学风采
军训准备历时一个半月,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综合地考虑训练基地的条件,还要考虑同学们的身体是否能够接受这样的训练强度。其次,因为军训的九项科目环环相扣,内容众多,如何有效地将六天的训练成果在短短的一个小时内最好地呈现,如何突破小会操的局限而形成一台真正的节目,做到衔接紧凑高度浓缩,这个准备过程被朱队形象地称为“不是高科技胜似高科技”。朱队长认为:最后一天的结业典礼准备尤其需要细心,因为它不仅是我们需要呈现在领导面前的一次演出,更是同学们对自己六天训练的一个回顾、一个总结。既为演出,那就是对成果的高度浓缩并将其以最美好的方式和形态展现在观众面前。“军训的结业表演和仪仗走演其实类似,它就是一场演出,不管有什么人在周围,同学不应受环境的影响,而只需要专注于做好每个规定动作,在心中都明确自己该怎样做以表现得最好。”
后记:采访结束,但是一个军人对于梦想和信念的坚守,对学子细致入微的关切,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持久地打动着我。而且我相信朱队长的这些观点和品格也必将会像打动我一样,引导和促进更多的学子去思考、去成长。
【供稿:杜唯;摄影:龙科技 编辑:刘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