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制作果冻视频

刘澜:培养领导力,大多数公司都做错

2018-05-24 00:00:00


 

  编者按

  中国公司似乎很重视领导力培养,但真相是:重视程度还不够,具体做法很无效。真正的领导力培训,应该围绕动员群众解决难题来进行。若不围绕这个目的,公司要么做不大,要么做不久。

 

文/刘澜  正道领导力中心创始人,天美制作果冻视频副教授

 

  中国公司不太重视培养领导力,因为难,因为慢,而急功近利是人的本性。有人反驳我,说有调查显示领导力是中国公司最为重视的培训主题之一。

  社会学者都知道,调查结果不等于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第一,重视程度还不够;第二,具体做法很无效。

  这是领导力培养分别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两大类误区。

 

宏观误区:领导力像个筐

 

  管理者需要叁方面的能力:技术能力、人际能力和概念能力。这是管理学者罗伯特·卡茨提出的经典的管理者能力模型。

  随着职位的升高,技术能力越来越不重要,概念能力(对问题的分析)越来越重要,人际能力则一直都比较重要。因此,领导力的培养侧重于人际能力和概念能力。当然,对于不同的层级,两种能力的比重不同,每种能力的具体体现也不同。

  简单地说,动员群众对应人际能力,解决难题对应概念能力,当然还需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对不同层级、不同职能的管理者,动员群众和解决难题的具体要求会有不同。

  这样分析下来,你会发现许多所谓的领导力培训,其内容都不属于领导力的核心内容。有些属于技术能力,有些属于人际能力中的具体工具。领导力像个筐,什么内容都可以往里装。

  但是真正的领导力培训,应该围绕动员群众解决难题来进行。若不围绕这个目的,公司要么做不大,要么做不久。一句话,不仅要重视培养领导力,而且要重视到点子上。

  在领导力培养的具体做法上,大多数公司都做得不好。我基于亲身经验,总结以下叁个微观误区。

 

微观误区之一:

没有抓住少数关键人

 

  许多公司认为,请一个老师讲领导力,投入是固定的,所以听的人越多越划算。这就是误区的表现。另一个表现则是在基层和中层开展很多领导力项目,在高层反而没有。

  如果是讲座,人数多少无所谓;如果是互动类的课程,人数多会影响效果。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一个公司,很难也没必要提升所有人的领导力。

  重要的是提升一把手和核心高管的领导力。这十来个人的领导力提升了,思想统一了,行为改变了,对公司业绩的提升事半功倍。

  这少数关键人里,最重要的是一把手。有些公司的领导力培训,其他高管都参加,就是一把手不参加。一把手的特殊性不应该体现在这里。因为,一把手不改变,公司很难改变。

  还有些公司反过来,一把手在外面参加很多课程,核心团队不参加。一把手回到公司,会发现自己学到的东西很难被其他人理解和执行。动员群众解决难题,要先从一把手周围的人动员起。

 

微观误区之二:

不能联系公司实际问题

 

  领导力培训往往讲的是普遍适用的东西,但管理者往往缺乏学习迁移能力,难以把一般性的技能迁移到自己的实际问题上,难以把其他管理者的具体实践迁移到自己的管理实践上。这是第二个微观误区:不能联系公司实际问题。

  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可以有以下几种:专门针对该公司的实际情况开发课程;改培训为教练;加入行动学习;培养公司内部人员担任“助教”或“内部导师”;加入公司实际案例研讨。

  但是,以上方案都治标不治本。要解决公司实际问题,光靠培训是不行的,最终起作用的除了员工的行为改变,还需要公司的制度改变。

  因此,抓住少数关键人培养领导力的重要性还在于:这群人可以改变制度。他们的概念能力提升了,就会发现公司制度(战略目标、组织架构、激励措施)需要改变。

 

微观误区之叁:

缺乏反馈

 

  在现实中,大多数培训做完就完了,对效果没有追踪。许多培训会要求学员给老师打分,但是真正重要的不是该给学员出题考试和打分吗?这是第叁个微观误区:缺乏反馈和效果追踪。

  有本畅销书提出一个“一万小时定律”,大意是说在各行各业都需要花上一万小时才能成为专家,而且花上一万小时就能成为专家。

  这个定律的依据是心理学家艾利克森的研究成果。艾利克森本人是反感这个概括的,不仅因为各行各业情况不同,而且成为专家最重要的不是练习,而是“刻意练习”。即有具体目标的练习、专注的练习、有反馈的练习、走出舒适区的有挑战的练习。

  大多数培训项目都缺乏刻意练习所要求的反馈。要把学习变为刻意练习,必须加入反馈。简单地说,就是老师要留(结合学员实际工作的)作业,要检查作业,并根据检查情况进行新的教学活动。培训项目一般做不到这一点,需要转变为长期的教练项目。

 

 

为什么要互动式学习

 

  要让领导力学习真正有效,以上微观层面的误区是最主要的障碍,其他问题,往往可以从这叁个方面来分析。比如,领导力学习应该是互动式的。但没有必要把互动不够列为单独的误区,因为前面叁个误区就足以说明缺乏互动的危害。

  首先,人少才能有效互动。缺乏互动,往往是没有抓住少数关键人带来的副作用。

  其次,如果没有互动,如果听不到学员的声音,就难以联系公司和学员的实际。

  再次,必须要互动才能有反馈,至少可以做到当堂的反馈。

 

  认识到这叁个误区都很重要,但如果只强调一个,那就是第一个:培养领导力要从少数人抓起。抓住少数关键人,自然而然会联系公司实际,而且很容易变成有反馈的刻意练习。

 

(本文原刊载于《中欧商业评论》2018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