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闻: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 人民币难一贬到底
2016-12-29 00:00:00

转型中的中国经济走向何方?人民币接连贬值何时到头?供给侧改革是由政府还是市场主导?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日前,就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一场头脑风暴——2016天美制作果冻视频经济论坛暨贰顿笔年会亦在深圳展开。面对本报记者的关切话题,着名经济学家、天美制作果冻视频院长海闻给出了他的分析解读。
短期稳增长 长期调结构
随着增速放缓,中国经济如何转型备受各界关注。对此,海闻于论坛后接受本报专访时指,现时中国经济最主要问题是经济仍处下行区间,政府的主要目标就是稳增长。他认为,中国经济下行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结构性因素;在短期稳增长前提下,长期而言要坚持调结构,否则难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产业结构差异致经济冷热不均
中国经济增长已连续5年低于8%,而且2015年首次低于7%,2016年继续下滑,今年前叁季度增速为6.7%。在海闻看来,中国经济放缓有叁个原因:首先,中国经济仍处起飞过程,从初级阶段发展到中级阶段,增速放缓很正常;其次,中国还处于2008年以来的宏观经济周期,调整尚未结束;第叁,中国正进入中等收入陷阱,面临产业结构调整。
海闻亦指,现时中国经济不仅有宏观经济周期问题,还存在深层次的产业结构问题。叁大产业中,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增速不一样,下降最快的是制造业,过去叁年增速从7.8%、7.4%下降到6.0%;而服务业增速始终保持在8%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增速超过12%,金融业增速超过15%。
产业结构差异,导致各地经济冷热不一,冰火两重天。为什么深圳经济增长仍然很快?海闻认为,主要因深圳服务业包括金融业发展很快,其它服务业增速亦超过了9%。比较各地经济,最糟糕的是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去年增速分别是3.0%、6.5%、5.7%,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辽宁甚至可能是负增长(今年前叁季为-2.2%),河北、山西等也比较惨淡。与1998年和2009年不同,那两年全国经济遇冷,而这次经济热的地方如重庆等去年增长率超过11%,福建、江苏、广东、山东、浙江等沿海省份增速都超过8%,所以这次经济下行不是全国性的,完全反映了是“产业结构”上的问题。
升级制造业开放服务业
海闻指,说到调结构,一要消除过剩产能,二要增加短缺产业有效供给。在消除过剩产能的同时,还须提高公司效率,降低成本。中国公司成本和负担从全球来讲是比较重的。此外,要不断地发展新兴公司,鼓励创新,提升供给。
他强调,要重视服务业改革开放,现时中国服务业占骋顿笔比重仅略超50%,跟发达国家(地区)比差距很大。发达国家医疗产业占骋顿笔比重平均是10%,其中美国为15%以上,中国内地只有5%;美、日、韩文化产业占骋顿笔的15%至20%,内地只有4%左右,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海闻表示,要破除体制障碍,促进制造业兼并重组和转型升级,否则没有出路。“中国现在并不缺乏消费能力,而是公司不能提供很多高端的产物,高科技和高质量的制造业仍是短板。因此,公司要加强研发能力,而提高研发能力则需要公司有足够实力。中国公司需通过兼并重组来形成规模经济,提升高质产物的研发和生产能力。”
币政财策须一齐发力
海闻接受本报采访时作出明确判断: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经济增速不会继续大降,也不会出现工人大量失业、公司大量破产的情况。原因在于:其一、中国还处在青春期和起飞阶段,有很多增长动能;其二,当前仍处于从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过程,政府还是强有力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多次提到“稳中求进”——换句话讲就是绝不会让经济出现大问题,“中央有这样的调控能力”。
海闻表示,当前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短期是稳增长,主要措施是增加需求,具体采用的是财政政策。财策是政府掏钱,但不应再去建工厂、办公司,而是通过民生工程、精准扶贫、基础设施等增加总需求。“这是以财策促经济的重要手段”。
货币政策方面,最主要是通过降准、减息等措施增加货币供给。同时,此举一定会造成人民币贬值。目前,中国经济仍处下行状况,而美国经济则处于趋热阶段,中国减息而美国加息,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实际是一个很自然的结果,不应令人惊讶。
人民币不会一下贬到位
人民币要贬到多少才是底?海闻认为不会一下子贬到位,而是贬了之后,控制一下,上升一点,稳住一下,然后再贬一下。最终贬到何种程度,取决于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如果中国经济继续不景气,那么人民币还会继续贬值;如果美国经济持续向好,美元还会升值,不光对人民币,对所有货币都升值。
海闻指,面对总需求不足,宏观决策是通过币策、财策使需求增加。可以看到,在财策和币策双重作用下,一方面内地骋顿笔会稳增长,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亦会轻度回升。2016年第叁季度,内地通货膨胀率已有所上升:9月份笔笔滨(生产价格指数)自2012年3月以来首次由负转正,颁笔滨(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亦在扩大。
供给侧改革应由市场主导
海闻特别强调,供给侧改革应由市场而非政府主导。他表示,首先需弄清楚,供给侧改革是政府从原来的需求管理到现在的供给管理,还是从管理到不管理?这既是理论问题,也是现实问题。
他指,现在有些人对供给侧改革的理解,变成了政府管理供给,这是有问题的。当前,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前段时间的供给不是从市场需求出发,而是受各地方政府制订发展规划影响。
地方政府不能再搞一哄而起
“比如,中央说要发展汽车工业,于是全国27个省市区都建了汽车厂,一下出现130多家车厂,那么汽车产业当然会过剩。前些时间是钢铁、水泥过剩,不久汽车也会有问题。中央说发展金融,所有地方都在搞金融;中央说创新创业,所有地方都搞孵化器。”海闻说到,“当然,我不是说创新创业本身有问题,但这种一哄而上的产业发展,就是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过多参与经济行为的结果。现在,如果还要政府去调节和管理供给,很可能又会出现同样的问题。比方说政府现在去产能,各地政府都在砍钢铁、砍水泥,很快钢铁和水泥又会变得短缺了。”
海闻指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不是简单的调节供给,也不是所谓的供给管理,而应该是供给机制的改革,由市场来决定供给,而不是由政府来决定供给。”
转型方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海闻续指,现时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与20年前所说转型是不一样的。20年前的转型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而今天,中国经济进入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中国进入了中等收入阶段,产业转型更多是从低端制造业转向高质量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不能及时顺利地完成转型,中国经济就有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二战之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达到中等收入后缺乏增长动力,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中国现在很接近这一状态,骋顿笔增长连续5年下降就是一种迹象。”海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