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张高波:香港资管从业者多半来自大陆
2016-03-07 15:48:37 信息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目前的香港(资产管理)市场,已经大半变成了大陆市场,无论发行人还是投资者,超过一半来自大陆”。香港东英金融集团总裁张高波表示。
张高波认为,中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大国,多年经济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储蓄;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原料和市场必然依赖海外;公司大到一定规模,也必然向全球寻求技术、品牌和市场。
最近一两年,又增加了两个重要的推力:
一是中国础股上市公司,因为估值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有购买海外低市盈率资产的强烈冲动;
二是中国的证券投资者,在础股不会大涨,人民币预期贬值,分散风险等综合因素影响下,产生了全球配置资产的强烈意愿。
在此情况下,香港持有资产管理牌照的公司数目,从2010年底的798家,增至2015年末的1135家,这是获得批准的牌照数目,还有成千上万未获批准和准备申请的。
过去二叁十年,由于大中华证券市场的高速发展,海外为大陆市场培育了大量基金经理。他们之前大多供职于外资金融机构。金融危机之后,外资机构收缩规模,很多基金经理感到上升空间有限,在万众创业大潮的推动下,纷纷离职,创办自己的基金管理公司。
另一方面,国内大量的私募基金经理,积累了相当的投资者基础和投资经验,也开始把触角伸到了香港,旨在帮助中国人投资海外,或帮助已经出境的中国资金再通过蚕贵滨滨,搁蚕贵滨滨或沪港通投回大陆,或在港投资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
张高波认为,香港有着许多内地没有的优势,比如资本进出自由、低税负、法制健全等。
他说,前述私募基金经理的一些投资人,也已经把部分资产配置到海外了,愿意让他继续打理。因此,他打算在香港发展资管业务。但面对陌生的监管环境,他一头雾水。有人建议他收购一家持牌公司,但他觉得股权不太清晰,成本又高,迟迟难下决心。
在一个自由市场,按道理应该有这样的专业服务平台,为这些创业的基金公司,提供包括风险控制、合规运营、全面的中后台服务、引进资本等服务,让基金经理们把精力专注在投资上。
但事实是,香港作为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却没有这样的专业机构。
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过去几十年,资金主要来自海外,能来到香港的外资,都是大行,每家都有自己独立的运营系统,对公共平台没有足够需求。
第二,这是十分专业的服务,要非常熟悉海外监管要求及市场运营实践,没有多年经验积累,难以提供高效的专业服务。外资行经验丰富,但大多处于收缩期,无意拓展新业务。
(编辑:赵萍)